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马说》一文中曾提出过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千里马常有配资炒股之家,而伯乐不常有。”这里的“千里马”显然是指那些才华横溢、潜力非凡的人,而“伯乐”则是能发掘并理解这些才子之人,也就是我们所称的“知音”。从古至今,多少英才未能遇到伯乐,错失了成就一番事业的机会;又有多少幸运之人,遇到了一位慧眼识珠的伯乐,得以展现其才能,成就非凡。我们可以追溯到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的故事;近些年,我们也能从何光宇识才的故事中见证一位杰出的伯乐如何造就一名出类拔萃的革命领袖。
何光宇,湖北大悟县宣化店镇墨斗关人,少年时代便加入了红军队伍。作为年轻时的红军干部,他很早便展现出了过人的能力。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苏区进行西征时,他被任命为留守苏区的便衣队长,指挥着数十人的队伍,在鄂东北与豫南交界的山区,开展游击战。此时,敌人对鄂豫皖根据地实施了大规模“划区清剿”,他们逐村逐山,严密封锁交通要道,企图将红军队伍困死。然而,何光宇带领的便衣队凭借极高的机动性和战斗智慧,与敌人周旋,屡屡突围。
展开剩余84%为了生存,他们常常没有足够的食物,便采集野果、剥树皮,甚至挖葛根来充饥。尽管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队员们的士气始终没有动摇,反而更加坚定了对胜利的信念。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何光宇领导的便衣队依然屡屡出其不意地伏击敌人,成功缴获大量武器弹药,甚至粮食物资,极大增强了队伍的战斗力。
经过长时间的艰苦斗争,鄂豫皖红25军重组后决定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反击战,彻底粉碎敌人的“清剿”计划。1933年春季,在豫南的郭家河战斗中,何光宇带领便衣队发扬游击战的优势,成功伏击并歼灭了敌军两个团,战斗的胜利为红25军的士气注入了强大动力。徐海东,红25军军长,亲自拉住何光宇的手,夸赞道:“小何,你的便衣队真了不起,为我们郭家河大捷立了大功。”
郭家河,位于河南新县,是一个小村庄,四周群山环绕,敌军从东北方向进驻该地。由于敌人刚到此地,缺乏熟悉的地形和群众基础,士气较低,而红军则士气旺盛,战斗力强,得到了周围群众的大力支持。何光宇与红军高层领导经过精心部署,决定趁敌人尚未站稳脚跟,集中兵力给予敌军一个致命打击。
在经过一系列巧妙的战术安排后,何光宇带领便衣队成功配合其他部队实施围攻,经过激烈的战斗,最终红军成功消灭敌2000余人,缴获山炮1门、迫击炮8门、机关枪12挺、长短枪2000余支,以及大量的子弹、粮食和军用物资。这场战斗成为了红25军重组后的首次重大胜利,史称“郭家河大捷”。
随着长征的开始,何光宇继续随红25军在艰苦的环境中作战。虽然与中央红军长期失去联系,但这支队伍独立自主,积极参与抗日战斗,最终成为最先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长征结束时,这支队伍的兵员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锻造出包括何光宇在内的众多革命将领。
长征抵达陕北后,何光宇曾先后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包括红军团团长,参与了鄂豫皖的四次反“围剿”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还参与了多次反“扫荡”和反“蚕食”的战斗。在解放战争期间,何光宇作为冀鲁豫军区的分区司令员,指挥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等重大战斗,屡屡获得胜利。
然而,除了战场上的赫赫战功,何光宇的慧眼识才,亦为历史所称道。他发现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革命干部,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田纪云。田纪云生于山东泰安,自小热爱读书,但随着抗日战争爆发,家人投身抗战,他也成为了八路军的一员。年轻的田纪云在抗战中表现出色,年仅19岁时,他就主动请缨担任担架营副营长,肩负着艰巨的后勤保障任务。
担架队负责运送伤员和物资,常常需要穿越战火纷飞的前线。每次送完物资,他都不敢片刻休息,而是不断奔波,直到完成任务。连续的艰苦工作让他身心俱疲,但他始终没有抱怨。某次任务后,田纪云累得倒在了战场上的枯草堆上,睡了过去。然而,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的配枪丢失了。对战士来说,配枪几乎等同于生命,丢枪是极为严重的失职。田纪云心急如焚,忐忑不安地回到战勤指挥部,并进行了深刻检讨。
正当他为此事焦虑时,何光宇却并没有严厉处罚他,反而对他的表现表示了肯定。何光宇通过对田纪云的细致了解,发现他在担架队的表现十分出色,组织能力强,且具有极大的潜力。于是,他决定提拔田纪云为正营职干部。这一提拔,成为了田纪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铺垫了道路。
建国后,田纪云随着何光宇一同到达贵州,继续在军事和政务领域发光发热,最终成为国务院副总理。何光宇则继续为部队建设和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直至2008年去世,享年99岁。他的慧眼识才和对革命事业的贡献,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何光宇的故事不仅是一位军事将领的传奇,更是一个关于慧眼识才、培养后人的故事,他的名言和行动激励了无数后来者。
发布于:天津市辉煌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